长江里的“水精灵”•14|鲥鱼:惊艳了时光却难以再逢鲥
长江鲥鱼是长江特有的江海洄游性经济鱼类,每年春夏之交从海洋溯长江而上,在淡水江河产卵繁殖,然后回到大海。因其年年如此,准确无误,故称鲥鱼。鲥鱼每年由海洋进入长江水系产卵繁殖时会形成一年一度重要的渔汛。
据统计,1968~1977年,长江鲥鱼每年平均产量为49.2万千克,最高年产近160万千克。后来,长江鲥鱼繁殖群体结构发生了变化,产卵群体呈现出低龄化和小型化特点,数量明显减少,成熟个体变小,性成熟也提早,平均年龄下降,资源呈明显衰退迹象,已不能形成渔汛,1986年仅为1.2万千克。1996年,有关部门在鲥鱼栖息的峡江试捕1个月,一无所获;在鄱阳湖口进行鲥鱼幼鱼监测时也难觅芳踪,长江鲥鱼资源已近枯竭。目前长江鲥鱼已多年未见。
鲥鱼趋于灭绝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加上捕捞强度过大,尤其是对鲥鱼幼鱼的过度捕捞。而水利设施的兴建,更是拦截了鲥鱼的洄游繁殖之路。种种因素叠加,极大影响了早已脆弱不堪的鲥鱼种群繁殖过程。
因为鲥鱼是一种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的洄游鱼类,我们目前依然不知道鲥鱼洄游的启动因素,到底是什么条件刺激了淡水河流中鲥鱼的性腺发育。要找到鲥鱼繁殖的秘诀,需要一次又一次,历经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研究探索。这些研究的前提是需要不断地从野外获取鲥鱼资源以供研究使用,但如今,鲥鱼的野外资源已经难以寻觅。
鲥鱼离开的不仅仅是餐桌,而是无法回到的故乡,再也不是那个按时而动的“时鱼”。
比较好玩的3d页游有哪些 2025高人气的3d游戏推荐|掌握批发采购:从阿里巴巴采购实现电子商务成功的全面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