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什么人才可以“大婚”?

6558 2025-10-02 17:45:04
追根溯源,这种“大婚”称谓的蔚然成风或泛滥成灾(看您怎么想),始作俑者是若干年前上线、被一些影视迷尊作“优秀历史剧”的《大秦帝

追根溯源,这种“大婚”称谓的蔚然成风或泛滥成灾(看您怎么想),始作俑者是若干年前上线、被一些影视迷尊作“优秀历史剧”的《大秦帝国》第一部,剧中秦孝公嬴渠梁(这个名字其实有硬伤,题外话不展开)为安抚情绪低落的爱臣商鞅,打算张罗他和未婚妻“白姑娘”(这个“白姑娘”的人设如果硬抠历史细节是更大的硬伤,也不展开)成亲,在和其他亲信商议时就将这个拟议中的婚事连连呼作“大婚”。此例一开,百无禁忌,不过十几二十年功夫,如今的影视剧或网上“爽文”,直恨不得橙猫娶个三花儿猫都名之曰“大婚”了。

然而“大婚”这个词,真的可以这么“不值钱”么?

如果翻阅比较严肃、可靠的历史典籍,就会发现“大婚”这个词出现的概率非常低。

《礼记. 哀公问》说“大昏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亲迎”。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大昏”(“昏”在这里是通假字,即“婚”)是最高级别、无以复加的隆重婚礼,既然如此隆重,新郎必须戴上冠冕、穿上隆重的礼服亲自迎娶。

这里并未说明什么级别的男性才能“大昏”,而唐初学者孔颖达《礼记正义》中则将之训诂为“大昏,谓天子、诸侯之婚也”。

即便按照孔颖达的解读,“大婚”也只有“天子、诸侯”迎娶正妻才可以用于称谓,“秦孝公拟让商鞅迎娶白姑娘”的虚构情节发生时,商鞅仅是东周治下诸侯国秦国的左庶长,显然没有“大婚”的资格,而其它许多历史剧里的张三李四、阿猫阿狗,自然就更没资格了。

然而仔细斟酌可以发现,孔颖达的训诂其实也是有一点问题的——实际能用“大婚”的范畴,可能更小。

孔颖达为四书作训诂,师承西晋名将杜预,而杜预的注解,比拟引用的往往是汉制。

汉代和先秦在君主、贵族称谓概念上最大的微妙之处,就是“贵称下放”:周代只有天子才能称的“王”,在汉代和杜预生活的魏晋,已成为“诸侯”的称谓;而在周代被称作“诸侯”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在两汉、魏晋绝大多数时候已不再被称作“诸侯”了。

《礼记》中有关“大昏”的这段话,是作者假借鲁哀公向孔子请教周礼和治国之道,孔子设喻作答,联系上下文不难看出,并非实指某一场婚礼,更非用于形容、称谓鲁国国君之婚礼,而更像在借“最高级别婚礼”(“大”、“至”都是最高、最大的意思,也就是周天子的婚礼)叙述自己对“周礼”的理解。战国后期列国“相王”(互相承认彼此是王),都僭用了周天子的礼仪,这自然也包括婚仪,汉魏在这方面实际沿用了战国概念,“天子”从王升格为皇帝,“诸侯”从五等爵升格为王,因此才会出现孔颖达所谓“天子、诸侯之昏”都叫“大昏”的解读——而在周代,“大昏”应该仅仅是天子迎娶正妻的专称。

倘果真如此,商鞅的“大婚”问题就更大了:秦虽是战国时代最后的胜利者,但秦孝公却至死未称王,秦国国君称王始于周显王四十四年,即公元前325 年,此时商鞅已死了13 年之久。简单说,如果周代的体制是只有天子才能“大昏”,而秦国国君称王建制又是商鞅死后13 年才发生的事,那么秦孝公自己都没有“大昏”的资格,他大呼小叫让自己的属下商鞅去“大婚”,大约是发昏到无药可救了。

不过到了孔颖达生活的隋唐之交,“大婚”的概念似乎又重新收紧了。

南朝刘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 年),刘宋孝武帝刘骏惩于诸侯王尾大不掉,惟恐帝位不稳,就授意听命于己的叔父江夏王刘义恭上书,自己“诏可”,将贬损诸侯王的《九条》扩容为《二十四则》,基本上取消了秦末延续下来的、诸侯王“拟于天子”的各种“建国之制”,此后除非“四夷封王者”或极个别特例封“国王”建制(如五代十国时杨氏封“吴国王”、钱氏先封“吴越国王”,入宋献土后改封“淮海国王”)者,“诸侯”都不能僭用“建国之制”,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尽管《二十四则》中并未提及婚仪,但自此以后的官方记载中,“大婚”仅限于皇帝在位时迎娶皇后。

在如今各色“历史题材影视剧”和“爽文”中,“大婚”最频繁的非清代莫属,上至王公贝勒,下至市井之人,有事没事就“大婚”一下。但《清会典》恰规定,只有皇帝在位时迎娶皇后才能叫“大婚”,亲王以下迎娶正妻只能叫“成婚”。

这个体制应该是定都北京后才形成的。《满文老档》里记载,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 年)六月,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斯送女与努尔哈赤第四子皇太极,“四贝勒前往迎亲,会于辉发国呼尔奇山地方,遂大婚成礼”。此时距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公元1616 年)尚有两年,努尔哈赤尚不是“天子”,连继承人地位都还没有的皇太极自然更不是什么“天子”,他的婚礼照理不应叫“大婚”。但《满文老档》原文系无圈点满文,汉文系两次翻译后的文字,且皇太极后来是后金/ 清的大汗/ 皇帝,莽古斯之女则是后来的“中宫福晋”和“孝端文皇后”,后世修档“补抬身价”,自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整个清朝自顺治元年(公元1644 年)入关,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 年)逊位(实际逊位时间为1912 年2 月12 日,即宣统三年十二月廿五日),267 年里一共只有四人五次“大婚”:顺治八年(公元1651 年)顺治帝迎娶废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 年)顺治帝迎娶孝恵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康熙四年(公元1665 年)康熙帝迎娶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 年)同治帝迎娶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 年)光绪帝迎娶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其余皇帝中雍正、乾隆、嘉庆、道光都在继位前结婚,继位时正妻健在,直接册立为皇后,咸丰继位时正妻萨克达氏(孝德显皇后)或病重、或实际上已去世,后来成为皇后的钮钴禄氏(即大家熟悉的慈安)是咸丰二年(公元1852 年)以选秀方式入宫,并以闪电般速度在八个月内从秀女至贞嫔、贞贵妃、皇后,成为“替补皇帝正妻”的,虽然“提拔很快”,但毕竟是从低位晋升上去的,入宫时还是个普通秀女- 低级嫔妃,而宣统则是逊位后才结婚,他们都没有“大婚”。

值得一提的是,“爽文”中让慈禧“大婚”的颇不少,如前所述,地位高于慈禧的慈安虽然生前就成为咸丰的皇后,但因为系逐级提升,入宫时是通过选秀、而非迎娶方式,入宫后的第一个封号也只是嫔级,并没能享受到“冕而亲迎”的大婚排场,直到咸丰去世尚是一介妃子、“母以子贵”才得以“大行皇帝未亡人”身份尊为皇太后的慈禧,入宫的第一个封号仅是兰贵人,这个“婚”又如何“大”得起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健康大数据揭秘:苦杏仁的真实功效|玉麒麟[植物]:玉麒麟,別名麒麟勒,麒額角,麒麟掌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具